礼佛方法及观想

录入:admin  www.tanzhesi.com.cn   2008/3/20  人气:6968

礼佛方法及观想
 
1、佛者‘觉’也
 ●拜佛是‘觉性’之开发,非‘盲目崇拜’,亦非‘惯性动作’。[不知不觉被原来习惯性动作拖著走]。
 ●拜佛要培养‘回光返照’之能力。
 •使‘觉性’在‘惯性’之前起用,而非一般之运动。故须时时观照‘当下之动作’。因此拜佛中注意‘勿闭目’。
 •始终收摄眼神,观照自己—‘观自在’。
 •视力集中于中线。
 •须知道自己‘正在作什么’。[犹如顶上有佛在观自己]
 •不可‘糊涂不觉’。[拜‘迷’,非拜‘觉’也]。
 •须都摄六根,不可散漫上下。
 

2、立如松,正而松
 ●两脚以‘前八后二’站立。
 ●顶天立地—立如松。
 •以‘足跟’支力,深吸气,全身放松。
 •检查‘足趾’—完全放松。
 •头如悬钟,空灵端正,耳对肩中。
 •后颈贴衣领,收下巴[颈椎—胸椎对直]。
 •由足跟中点—脊柱—顶门上,仿佛一线拉直。
 •下颌关节放松,勿咬牙切齿,舌、软齶、咽喉,都要放松柔软。‘舌尖’顶于上齶。‘舌根’上空,如含一团空气。[如此,唾液腺之‘开口’通畅,鼻中—咽喉气道亦通畅]。
 •松则气脉通,顶上清凉,易保持正念,不昏不散。
 
3、合掌[摄心]
 ●双手合掌当胸[肩臂放松]。
 ●‘拇指根’对齐‘膻中’穴。
 •[‘膻中’穴,在二乳尖中点]。
 •‘手’勿压迫‘胸’[约离一公分]。
 ●自己观照检查,五指并拢端正向上。[小指很不易合好,须用心观照,心散,则小指开]。
 ●手虽端正,而很松柔[勿紧张]有如左手贴右手休息,右手贴左手休息。
 ●深吸气,肩放松,腋下留些空间[腋勿夹紧]。
 ●保持端正放松,吸气充满状态。
 ●收摄眼神,观两手合缝[中线]。
 ●进观‘后鼻孔’中道之气息。
 
4、俯首[反观]
 ●柔软垂头敬礼
 ●头如成熟稻穗低垂,至‘下巴贴胸’,颈放松完全不用力。[开始若不能做到,即是‘颈肌’长期僵紧缩短,只要放松,多练几  次—‘有如瞌睡般,头自然松落,完全不著力的动作’就可放松拉长颈肌]。
 ●仍收摄眼神,反观自己,拜佛是修习‘动中定’—在动作中,眼前‘境’虽变动始终都摄眼神于中。[都摄六根]
 苟一念回心,决定得生,自心本具极乐!—蕅益大师 
 
5、躬身[脊椎向后拱][谦退]
 注意:并非向前弯腰[重心偏于‘趾’]。而是向心躬身[重心保在‘跟’]。
 ●立定脚跟[趾松灵,不载力]。
 ●垂头,观照中心线,观照自己如何动作。有如要‘看自己足跟’般之动作。如仰卧起坐之用力方式,令‘心口—腹—腿—膝’一起退后,使脊椎向后拱起。[腹‘脐’可退一尺]。而手臂松、不动。
 
6、松肩[放下]
 ●保持垂头,躬身。
 ●合掌之手,对准‘跟中’下垂。
 ●掌仍合好,沿中线用些‘向下伸’之拉力可把双肩拉下,拉开。
 消除平日肩背紧张之障碍。[手下垂对准足跟中点,尚可作为指标来检查,身是否已充分后退]。
 

***        ***
 以下7.8.之连续动作是手触地〈跪前〉瞬间之‘过渡动作’。虽很快就过〈约三秒〉,但对保持重心不动,及开发‘足跟—丹田’之力很重要,故不可草率忽过,须明白观照。
 7、曲膝—躬身而降[恭敬—柔软]
 ●持续以上俯首—躬身—垂手。
 ●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,直到手触地。[仿佛后有椅子,而小腿贴靠椅脚,向后‘坐下’般。]
 ●眼神专注中线[二跟中点],‘脐’沿此中线,直下趋向‘跟中’直到手能触地。
 ●柔软分手[在小腿旁],手心转向后方便按地。
  
8、按地跪下[谦恭到底]
 ●至双手指尖触地,可以‘手’作支点时,足跟才离地,以膝著地,跪下。[跪之瞬间—脚底和脚趾间的‘关节’会充分拉开,每只脚趾之筋都拉到,运动到了。]
 ●手按地之恰当位置,是让膝跪下时,正好指尖齐膝。
 两膝分开些[约开5公分][不必太开,以免趴下时脊椎塌下。]
 ●膝一到地,手即放松[柔软][不白费力僵持,始终保持单一重心—一心]
 
9、跪坐放松[狂心歇息]
 ●坐下—足底向上呈‘V’字,二大指轻轻相接触,而不相压,坐在二足跟之‘内侧’,跪著坐定,以体重压开二足跟。
 [可拉开踝关节,刺激‘淋巴反射点’]。[此时重心仍在‘跟中’]。
 注:‘跟中’—二足跟中点。
 
10、伸手迎佛[背尘合觉]
 ●坐定、重心在后跟中,身放松。
 ●保持垂首[勿抬头]。
 ●双手柔软,向‘前方中央’伸直[双手指尖贴地滑行]
 ●手虽‘伸直’而‘松柔’,不僵硬,但有拉开二肩之拉力。
 ●此时是小腹向地面贴近,上身松柔。[力在丹田]
 
11、五体投地(深投觉地]
 ●坐定[跪姿][保持重心在后脚跟中]。
 ●以‘中指尖’为支点,按地。
 ●两肘,向‘外’‘前’方撑开,顺便贴地,肘对齐耳孔。二肩拉开[肩背平]勿耸肩局促,腋下拉开[放大心量],[加大肺活量]指、掌、完全平贴于地[平等心]。
 ●撑开肘之同时,上身也趴下,—‘印堂’向‘下’方贴地。[不必太向‘前’趴,向‘下’即可,使脊椎向上拱起]。如此方可作彻底深呼吸。[太向前趴,腰背肌肉会紧张,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,造成呼吸、及血流神经之压迫和障碍]。
 ●此姿势 顶门—脐—跟中 约呈一直线。
 
12、翻掌接佛[转凡成圣]
 ●先轻轻半握拳[由小指带动]
 ●在将手掌翻转向上,如莲花开,如掏心供佛。[此表决志转变自己,向佛学]。[翻掌时,尽量‘翻平’—使掌心平面向上,[勿倾斜],但勿僵持使力,须立刻放松,使手指如莲花瓣轻柔]
 ●以此‘莲手’承接佛足。双手约于头前‘一拳’处,双手中指约距4寸,手指虽松,而须整齐柔软。
 
13、与佛会心  生佛交彻
 ●翻掌接佛时,观想佛立于我莲手上接受礼拜,此时与佛会心一笑。
 ●佛放光照我,佛光由顶门直入,充满全身心。[此时全身放松,微笑自然彻底深呼吸]。[由外可见,全身如充气般鼓起,甚至两‘腰胁部’亦鼓起,此是肺充分膨胀之吸气]。
 
14、恢复跪坐[欢喜信受]
 ●接佛后  亦先半握拳[以小指带动][领受佛力]
 再翻掌向下[平贴地面][平等布施]
 趁吸气之势—[自然吸,非刻意吸]
 由顶上拉起,恢复跪坐,手亦收于膝旁[指尖齐膝]。[由顶上拉起,如木偶之吊绳被拉起(被佛拉起),全身松,不用力,并非靠腰背使力坐起来]。
 
15、跪翻脚掌[欢喜起行]
 ●以‘膝’作支点[双手于膝旁稍扶而已]。
 ●由顶上中线拉起,自然臀离坐,使脚能灵活翻转‘V’变‘八’。[身放松才能灵活][肩、手勿沉重载力下按]
 ┌二大趾向外点地[距8寸]
└二足跟向内靠拢[距2寸]
 [目的是使站起时,脚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‘前八后二’,如此才能立于原位]。
 
16、恢复立姿[坚固不退]
 ●趁著吸气之势[非刻意吸,是自然吸时]。[如木偶被拉一般]—被佛,由‘顶上中心线’拉起来,很松灵,瞬间就恢复立姿。
 [起立完全不费腰肌之力,亦不是靠双手往下按地之力,而是‘顶上拉力’。头始终在最高点,须用心体会此起身之要领—是如由顶上拉起般,心勿挂碍身体其他各部位]。
 
***       ***
 注意:不宜先抬臀部,后抬头,如此则腰很吃力,腰酸背痛。
 一身复现刹尘身
一一遍礼刹尘佛

返回】 【顶部】 【关闭

返回首页 | 关于我们| 法律声明 | | 广告服务 |

 Copyright © 2006-2023 潭柘寺景区 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:010-60863929


网站浏览:   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-潭柘寺 京ICP备19046625号-1  (建议采用1280×800分辨率,以达到最佳视觉效果)